文章

攝影 京都之旅 - Sony FE 24-70mm F4 OSS Zeiss

圖片
今次京都之前,我係冇變焦鏡頭,全部都係定焦鏡,連唯一一枝既Sony FE自動對焦鏡頭,都係28mm F2。 當初買28mm F2係因為要合照,當俾部相機人幫手影相時用,真係唔多人識同你手動對焦㗎嘛。所以之前一般會帶三支鏡,Sony FE 28 F2、Leica 50 F1.4同Leica 90 F2(定係2.8),成日換鏡都幾麻煩,不過光圈大同畫質好好。 今次唔想太麻煩,上網研究下,最終基於價錢、重量、大細、質素、方便、range既考慮,買左支Sony FE 24-70 F4 OSS Zeiss。依支standard zoom lens係Zeiss出品(定合作?),用Zeiss鍍鏌,鏡有防手震,而且重量同大小係眾多Sony既standard zoom鏡群中係最輕同細(雖然都唔係好細)。 上網睇過拍出既相片質素幾好,但就話對焦慢。支鏡已經係十年前既產物,光學同motor技術既進步不少,當然不能同近年出既鏡頭比較。但因我用Sony A7C II,相機都係上年先出,配依支鏡頭對焦非常快,唔覺同啲新鏡頭有好大分別。 F4光圈係真心唔夠,有啲場境想淺啲景深做唔到,晚上手持要頗高ISO,幸好依家Lightroom個AI Denoise太厲害,用到幾萬ISO都還可以。 京都依七日,zoom鏡好方便,好多時都會用50-70mm影景,用35-50mm街拍,用24mm手持拍合照。拍到既嘢係真心多左,質素會唔會好得過Leica 50 F1.4,咁梗係冇,冇個種feel啦。尤其今次京都人多到以前旺角一樣,用zoom鏡就更方便,可以盡量避開人群入鏡,唔駛人肉zoom。 最令我驚訝,係去伊根舟屋既遊覽船,依支鏡加上Sony A7C II既AI 對焦,可以追焦海鷗同鷹,非常快同準(冇用連拍,係續張拍)!只係一支十年前,二手三千頭就有既鏡頭!如果用Leica M鏡係冇乜可能影到… 今次都有帶Leica 50mm F.14同LM-EA9(令Leica M鏡可自動對焦,不過幾慢下),不過只係去Outlet時冇乜嘢影個日用過。 買左一支zoom,令我重拾攝影既樂趣。

俾我由頭鬧到尾既《太平紋身店》

圖片
睇左ViuTV三套劇,《男排女將》、《暖男爸爸》及《二月廿九》,係各有特色,而且好有水準,好有電影感,就算劇中有啲演員好新,未必演得好好,但至少真係見得到誠意,令人覺得值得支持。 之後《熟女強人》,睇左一集唔啱channel,就冇睇。知道就嚟有套《太平紋身店》,好期待,新年期間十五集全上架,就開始睇。 我諗好少有一套劇,會幾乎由頭鬧到尾…真係好失望!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好做作,好想拍到好有型,好淒美,但係真係好頂唔緊,大佬,真係太多冇邏輯既情節同處理,只係為型或者淒美而拍出嚟。我有啲覺得係拍俾CCTVB觀眾睇…觀眾會諗合唔合理,唔係你想點拍,觀眾就接受,咁樣應該去CCTVB播,唔應該係ViuTV播。 我唔知係個劇本問題定係導演有問題,講故事能力好弱,好多嘢其實交待唔到。嗱,係咁架,佢一見鍾情呀,三唔識七救佢好合理架…第一個故仔,兩女爭一男,大佬呀,可唔可以揾個就算唔靚仔都有型啲既演員呀,真係投入唔到…對於太平街個幾個有幾咁勁,真係睇唔出,原本玩音樂同做清道夫既WiFi點解有咁勁既資訊搜查能力,冇交待,總之就係勁啦,你唔好理… 劇中既藍龍幫同黑虎幫由天地幫分裂出嚟,但係成套劇都冇交待天地幫之後點,好似消失左。仲要成班藍龍幫同黑虎幫,無論話事人同手下,都係中學啱啱畢業咁,你拍童黨咩!唉…最後兩幫要殺入太平街,以為係成套劇既高潮,點知係反高潮,最後竟然天爺一拳一腳打低左兩個話事人,咁兩幫人就走左…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仲有太多好hea好求其既位,例如女主角有個上臂到下臂好大既紋身,應該係左臂,但竟然有一段戲個紋身係右臂。天爺個仔既墓碑係條馬路邊,都唔緊要,個發泡膠墓碑真係好流,真係好求其,似以前EYT趣劇啲道具,仲要成日拍天爺夜媽媽去墓碑前坐,想拍到好有feel好型好淒美,但係你睇住個咁流既墓碑,點型呀?!點淒美?!你只會覺得好好笑,唔會投入到個氣氛。 最尾女主角報仇個場,有個好似扮李小龍咁既打手,中左刀跌落地,個鏡頭低位影佢跌落地,大佬地下灘血乾左…又例如東和會(我諗係日本黑幫)會長花園個亭入面,係一張摺木檯同兩張摺木椅,可能真係冇budget都咁… 太多太多睇唔過眼既地方,不能盡錄。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人生第一次的骨折受傷,令人又愛又恨的羽毛球

圖片
一直很喜愛運動,從小已經接觸多樣運動項目,足球、藍球、羽毛球、乒乓球、手球、排球、長短跑、跳高、跳遠…校隊、校內比賽、校際比賽都有參加。 人大了,有些隊際活動,人數需求太多就比較難進行,所以多了其他活動,如行山、露營、Stand-up Paddle,不過羽毛球,由始至終都是最愛。 但又因為羽毛球,受的傷最多,亦影響了其他活動。阿基里斯腱的受傷,令我不能揹重及行太久,露營、行山已經停了。而網球肘及哥爾夫球肘,亦難以進行Stand-up Paddle的活動。雖然阿基里斯腱及哥爾夫球肘,在物理治療的幫助下已經康復,但能力上已打折扣,而且再傷的可能性也不少。 在上個月尾,一次羽毛球計分賽,救一個反手區的剎球,左腳腳踝一扭,當時聽到“啪”一聲,然後腳掌非常痛,立刻已腫起。因沒有經驗,當時只以為是普通扭傷,問在場的工作人員拿冰袋冷處理傷處,之後還一步一步的行去乘港鐵,想不到忍痛能力相當的高… 回到家中,有球友whatsapp關於扭傷的資訊,一看嚇一跳!因為文中提及,如受傷時明顯聽到“啪”一聲,很可能是骨折或斷韌帶!當晚非常擔憂,之後一天立刻去浸會醫院看骨科,未照X Ray已經斷定好大機會骨折。X Ray照出來,證實是左腳尾指第一節斷了,不幸中之大幸,這種骨折算是骨料中的“小兒料”,只要左腳落地時用Aircast固定,不需打石膏,平常睡、沖涼也可如常,只是睡時要墊高左腳避免腫脹。 醫生說斷骨處有些少移位但不嚴重可接受,一般6個星期會初步癒合,但要完全康復就需要3個月時間。而移位部份,身體會自動調整,約要一年時間… 今次是人生第一次骨折,體驗到不良於行的生活困難,整整一個月被困在家,其實很難受。最近多了出外,有用餐,有去超市,有去婚宴,因要輪椅出入,真的發現香港很多地方的設施,沒有考慮傷殘人士的需要,這方面,香港確實是非常落後。 沒有經歷,就無法體會。 亦令我反思,究竟是否值得打羽毛球而受了那麼多的傷,從而放棄了其他活動;又或者真真正正的改變打羽毛球及訓練的方式;又或者不要太多的爭強好勝心。

台中遊後感

圖片
到台中一星期,主要是去台中咖啡展看看其他地方的咖啡業盛事。也因聽了不少香港朋友對台中的讚美,懷著有點向往心情出發 。 不少曾到訪過台中的友人會說台中充滿文化氣息、生活悠閑、天氣怡人,絕對會喜歡上這個地方。在這一星期的旅遊中,的確感受最深的是生活悠閑,行人步速慢,餐廳上菜慢,但慢慢也習慣了,我們會花一個多小時在旅館附近 café 吃早餐;花二個多小時在台中歌劇院看著夏綠地豪宅區的美景吃午飯;也會花半個多小時在草悟道 Come True Café 等它比日本 Bills 好吃得多的 Souffle Pancake 。也有一些極有水準的小店,一間專賣意粉及燉飯的小店,一個意粉一個燉飯, 600 台幣內,但根本是酒店級水準,非常非常美味,相信在香港是要兩、三倍的價錢。 可能是在夏天,天氣不太隱定,一天中會時晴時雨。在陽光明 𣈲 的日子,溫度也是在 30 ℃之內,不會在高雄那樣,一到戶外齊個人像就要溶掉,熱得完全不想動…聽說台中冬天也不會很冷,相信是四季不太分明的地方,可能一年溫差比香港還要小。 而文化氣息,只是一星期短短的日子也感受不了多少,但當然一定比香港好,要找一個比香港文化沙漠更沙漠的城市,真心是很困難的一件事。去了台中國立美術館、六藝館,都是免費參觀的,尤其是國立美術館非常大,非常多的展品。對於香港長大的我倆,很多也不懂欣賞,也只有攝影有一丁點認識。在看得獎攝影作品展,都是一套作品,都是有主題會說話,就是另一種層次,沒法比。出去看看,真的是會開闊眼界。 台中好的地方很多,但不習慣的地方也不少。我們是住台中的中區,近台中火車站,比較舊。當天到達台中是雨天,停雨後在街中亂逛時,不時會有點臭味,因為街道不平整很多積水,停雨後天氣又熱的關係,積水就發出陣陣臭味,所以也比較多蚊。到了台灣應該有六次,感覺文明衛生,但在台中數日裡,我們遇到在面前“放飛劍”(隨地吐痰)最少有四次。 而最不習慣的是交通,行人道是極為缺少的,有些是在馬路上劃上紅線了事,甚至是六線行車的大馬路也會沒行人路而只有紅線。不論是紅線或行人道,很多是被商戶阻塞,更多的是被機車及汽車隨意停泊而不能通過,行人只有行出馬路。台灣的交通燈狀況就像日本,就算是行人綠燈,車也可以過,這是讓馬路效益最大化。 只是在日本,如果有行人在行人綠燈時過馬路,車輛是先

今日最愛

圖片
日本名古屋立山黑部上的室堂,極美的地方。

山步行 — 紫羅蘭山

圖片
中秋已過,氣候也變得涼快了,行山的季節又開始。我的山友們已經在上個月開始了,不過種種原因沒有出席,直至今天才是本行山季度的第一次。在網上看資料,這路線最好是3、4月行,因為春天有吊鐘花,不過因為資料上是容易的路線而風景又不錯,就選了作為熱身路線。 紫羅蘭山在香港島黃泥涌水塘開始,經陽明山莊上紫羅蘭山,繞一圈經淺水灣坳回黃泥涌水塘。 在地圖上可見,上紫羅蘭山後,有數條路徑可選,可向右去大潭水塘,也可去赤柱上登或繞過孖崗山。

山步行 — 八仙嶺

圖片
計劃行八仙嶺已有一段日子,但基於種種原因到五月才能成行,原本有四人參與,但其中的兩夫婦因病沒有出席,所以今次只有我與大廚Geoff二人同行。八仙嶺山路崎嶇,山上沒有遮掩,而且上落較多,我們也不建議其他偶而運動的人同行。   這次的路徑是由粉嶺鶴藪開始,徑八仙嶺到大埔大尾督,即是衛奕信徑第九段,路徑如下: 鶴藪 → 鶴藪水塘 → 屏風山 → 黃嶺 → 八仙嶺 → 大尾督 路線上好簡單,都是一條直路行,比較少分岔路,不過我都在Garmin Etrex 30中準備好了路線圖,以防萬一。